重磅消息!2017年度中国科学进展

近日,2017年度中国科学进展在京发布。经专家遴选、投票,10项具有水平的重大科学进展从30个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其中,*主导或参与完成的多项成果入选,“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位列。根据得票高低,2017年度中国科学进展分别为: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将病毒直接转化为活疫苗及治疗性药物,探测到双粲重子,实验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实现氢气的低温制备和存储,研发出基于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利用量子相变确定性制备出多粒子纠缠态,中国发现新型古人类化石,酵母长染色体的定制合成,研制出可实现自由状态脑成像的微型显微成像系统。
1、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和彭承志研究组联合*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等,创新性地突破了包括天地双向高精度光跟瞄、空间高亮度量子纠缠源、抗强度涨落诱骗态量子光源以及空间长寿命低噪声单光子探测等多项的关键技术,利用“墨子号”在上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空间尺度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密钥分发速率比地面同距离光纤量子通信水平提高了20个数量级,为构建覆盖的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为我国在未来继续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相关研究进展分别发表在2017年6月16日《科学》[science, 356(6343):1140—1144]和2017年9月7日《自然》[nature,549(7670):43—47]和[nature, 549(7670):70—73]。“墨子号”科学家潘建伟教授也入选了nature杂志评选的“2017年度改变世界的科学人物”,被称之为“让量子通信驰骋于天地之间的物理学家”。
2、将病毒直接转化为活疫苗及治疗性药物
北京大学药学院周德敏、张礼和研究组以流感病毒为模型,在保留病毒完整结构和感染力的情况下,仅突变病毒基因的一个三联遗传密码为终止密码,流感病毒就由致病性传染源变为预防性疫苗,再突变多个三联码为终止密码,病毒就变为治疗性药物。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2016年12月2日《科学》[science, 354(6316):1170—1173]
该研究进展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并鼓励基础研究进行临床转化的典型范例。science评述该进展为病毒疫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nature称其为“驯服病毒的新方法”。
3、探测到双粲重子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于2017年7月6日宣布,来自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底夸克探测器合作组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被称为双粲重子的新粒子。与质子和中子类似,新发现的双粲重子由三个夸克组成,但其夸克组分不同: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而双粲重子则由两个较重的粲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底夸克探测器合作组由来自16个的超过1000名科学家组成,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大学和武汉大学是合作组的成员单位。由清华大学高原宁*的中国研究团队通过与国内理论家密切合作,主导了此次双粲重子发现的物理分析工作,对该粒子的发现做出了关键性贡献。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2017年9月11日《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9, 112001]。
4、实验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
*物理研究所丁洪、钱天和石友国研究组与合作者在上海光源“梦之线”和瑞士光源上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技术,在磷化钼晶体中观测到一类具有三重简并的费米子。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可分为玻色子和费米子。现有的理论认为宇宙中只可能存在三种类型的费米子,即狄拉克费米子、外尔费米子和马约拉纳费米子,其中狄拉克费米子具有四重简并,外尔费米子和马约拉纳费米子具有两重简并,而三重简并的费米子在宇宙中是不存在的。寻找新型费米子是近年来凝聚态物理领域一个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问题,也是该领域竞争的焦点之一。此研究进展开辟了探索凝聚态体系中非传统费米子的途径,对促进人们认识量子物态、发现新奇物理现象、开发新型电子器件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2017年6月29日《自然》[nature, 546(7660):627—631]
5、实现氢气的低温制备和存储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马丁研究组与*山西煤化研究所温晓东以及大连理工大学石川等合作的研究表明,将铂单原子分散在面心立方结构的碳化钼上制备的催化剂可用于甲醇的液相重整,在较低温度下(150—190摄氏度)能够表现出很高的产氢活性,可达每摩尔铂每小时产氢18046摩尔。这种优越的制氢能力远大于以前报道的低温甲醇重整催化剂(高出近两个数量级)。同时,该研究团队在水煤气变换产氢过程中也突破了低温条件下高反应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不能兼得的难题。
氢能被誉为下一代二次清洁能源,但氢气的制备以及安全存储和运输一直以来是阻碍氢能源大规模应用的瓶颈。此研究进展是氢能储存和输运体系的一个重大突破,点亮了氢能汽车的未来。相关研究进展分别发表在2017年4月6日《自然》[ nature,544(7648):80—83]和2017年7月28日《科学》[science, 357(6349):389—393]。
6、研发出基于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
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研究组与合作者针对低成本高性能的目标,创新性提出利用高密度共格纳米析出相来强韧化超高强合金的设计思想,采用轻质且便宜的铝元素替代马氏体时效钢中昂贵的钴和钛等元素,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通过简单的热处理促进极高密度、全共格纳米相析出,研发出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他们通过调控晶格错配度使得析出相在产生极低共格畸变的同时又具有高的有序抗力,这*增强了合金的强度但不牺牲其延展性能。所涉及的颠覆性合金设计思想也可应用于其它结构材料的研发。
超高强钢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核能以及国防装备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发挥支撑作用,而且也是未来轻型化结构设计和安全防护的关键材料。该研究“以的超强马氏体钢设计思想,简化的合金元素及析出相强化本质,为研发具有优异的强度、塑性和成本相结合的结构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2017年4月27日在《自然》[ nature, 544(7651):460—464]。
7、利用量子相变确定性制备出多粒子纠缠态
实现多粒子纠缠是量子物理实验研究的一大追求。清华大学物理系尤力和郑盟锟研究组,通过调控铷-87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自旋混合过程,使其连续发生两次量子相变,实现了包含约11000个原子的双数态的确定性制备。通过直接观测该纠缠态,他们表征其不同内态间原子数的差值的涨落低于经典极限10.7±0.6分贝,其集体自旋的归一化长度为近似的0.99±0.01。这两个指标反映该多体纠缠态可以提供超越标准量子极限约6分贝的相位测量灵敏度,以及至少910个的纠缠原子数——创造了目前能确定性制备的量子纠缠粒子数目的世界纪录。利用量子相变确定性制备多体纠缠态是一种崭新的尝试。由于连续量子相变点处有限系统的能隙很小,系统穿过相变点时会产生较大的激发。他们的研究显示即使这种激发会发生,量子相变点两边迥异的多体能级结构依然能够帮助制备出高品质的多粒子纠缠态。
这一全新的理解和纠缠态制备方法为未来其它多粒子纠缠态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思路。另外,双数态的确定性制备为超越标准量子极限的测量科学与技术的实用化发展,比如实现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原子钟和原子干涉仪等提供了一种可能。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2017年2月10日《科学》[science, 355(6318):620—623]。
8、中国发现新型古人类化石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组与美国华盛顿大学erik trinkaus等合作的研究显示,许昌人颅骨既具有东亚古人类低矮的脑穹隆、扁平的颅中矢状面、大颅宽的位置靠下的古老特征,同时又兼具欧亚大陆西部尼安德特人一样的枕骨(枕圆枕上凹/项部形态)和内耳迷路(半规管)形态,呈现出演化上的区域连续性和区域间种群交流的动态变化。此外,许昌人超大的脑量(1800 cc)和纤细化的脑颅结构,又体现出中更新世人类生物学特征演化的一般趋势。目前还无法将其归入任何已知的古人类成员之中,许昌人可能代表一种新型的古老型人类。
这项研究填补了古老型人类向早期现代人过渡阶段中国古人类演化上的空白,表明晚更新世早期中国境内可能并存有多种古人类成员,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者基因交流。许昌人化石为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地区连续性以及与欧洲古人类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2017年3月3日《科学》[science, 355(6328): 969—972]。
9、酵母长染色体的定制合成
天津大学元英进、清华大学戴俊彪、深圳华大基因杨焕明等团队与合作者利用多级模块化和标准化人工基因组合成方法,基于一步法大片段组装技术和并行式染色体合成策略,实现了由小分子核苷酸到活体真核长染色体的定制合成,建立了基于多靶点片段共转化的基因组修复技术和dna大片段重复的修复技术,成功设计构建了4条酿酒酵母长染色体,实现了真核长染色体合成序列与设计序列的完全匹配;原创性地建立了基因组缺陷靶点快速定位方法,提供了表型和基因型关联分析的新策略,通过缺陷靶点的定位与排除,解决了合成基因组导致细胞失活的难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人工环形染色体,为当前无法治疗的染色体成环疾病发生机理和潜在治疗手段建立了研究模型。该研究为深化理解生命进化、基因组与功能关系等基础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进展以4篇论文形式发表在2017年3月10日《科学》[science, 355(6329): eaaf4704, eaaf4706, eaaf4791,eaaf3981]
10、研制出可实现自由状态脑成像的微型显微成像系统
北京大学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程和平及陈良怡研究组与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张云峰和王爱民等合作,运用微集成、微光学、超快光纤激光和半导体光电子学等技术,在高时空分辨在体成像系统研制方面取得突破性技术革新,成功研制出2.2克微型化佩戴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在上记录了悬尾、跳台、社交等自然行为条件下,小鼠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的高速高分辨图像。
此项突破性技术将开拓新的研究范式,在动物自然行为条件下,实现对神经突触、神经元、神经网络、多脑区等多尺度、多层次动态信息处理的长时程观察,这样不仅可以“看得见”大脑学习、记忆、决策、思维的过程,还将为可视化研究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等脑疾病的神经机制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2017年7月《自然·方法学》[nature methods, 14(7):713—719]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线)

医用身高称体重测量仪身高体重血压一体机电子秤
良庆50吨吊秤(县5T地磅)那坡便携式轨道称)桂林60T汽车衡维修
卫生级安全阀在哪些领域应用?
冬季怎样敷设安装电线电缆
草莓清洗设备的采购简介
重磅消息!2017年度中国科学进展
勤绎浊度测定仪常见哪几种故障
轻松五招 让齿轮油灌装机告别滴漏
纸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反应釜安装和使用
茶产业面临掣肘 食检设备提升标准化水平
如何通过钢研纳克直读光谱仪的检测结果来评估钢材的质量?
无堵塞排污泵轴曲折现象的修改办法
粤道课堂 什么是智能化布线?
太阳能喷泉设备的净水效果说明
托利多钢瓶电子平台秤在气体制造行业中的应用
盐山安达水泥槽车输送耐磨帆布布袋软连接操作
酒精检测仪的技术参数和使用方法
海康威视:世界森林日 到浙江德清感受 “森林大氧吧”
压力传感器MS-50